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心理价值
保罗和埃尔德的《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凭借其对教育和心理的专注,在批判性思维教材和通俗读本中独树一帜,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读本一般都用大量篇幅阐释论证理论,但《批判性思维》直到第4版才在第11章增补了“论证理论与批判性思维”。在新增的第11章里,作者写道“尽管论证仅仅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论证却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该书完全同意论证理论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作者接着写道“更精确的表达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论证理论的最佳部分”,这说明该书所阐释的批判性思维并未拘泥于论证理论。
作者在第11章紧接着提出了“论证如何与推理的要素、理智的标准、理智的美德及批判性思维的障碍产生联系”的问题。这里,“推理的要素、理智的标准、理智的美德和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是《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关注的四个重点。在绪论中,作者将这些重点连贯表述为全书的核心目的:将理智的标准用于推理的要素,同时消除批判性思维的障碍,以培养批判性思考者的理智的美德。
下面,我结合这一核心目的,简要讨论该书在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价值。
1.理智的美德:批判性思维的德育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本书第1章的标题“成为公正的思考者”就是要回答“培养具有什么理智的美德的思考者”这个问题,可见其强烈的教育意识。
这一章用理智的美德为批判性思考者画像,树立了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理智的美德具体包括理智的谦逊、理智的毅力、理智的自主、理智的正直、理智的同理心、理智的勇气、笃信理性、公正心。显然,它们属于品德范畴,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德育目标。
理智的美德的德育目标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批判性思维的育人价值。我们所谓的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似乎也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德育教育得到部分解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这本书中描述的“公正的思考者”正好相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属于“弱批判性思考者”,他们也许发展了一系列智力技能,如论证技能,但他们只会自私地使用这些技能,不像“强批判性思考者”那样能够公正地使用这些智力技能,并发展出理智的美德。
批判性思维的德育教育贯穿全书,处处提醒读者要公正思考,这让《批判性思维》在众多批判性思维图书中独树一帜。
2.推理的要素:学科逻辑的探索框架
如何与不同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个难题。《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一书向我们展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景。
论证理论能够从微观角度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学科学习中一个个具体的逻辑论证问题,而这本书则为师生在宏观上探究各学科的整体逻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推理的八个要素:目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信息、推论、概念、蕴含、假设。这八个要素相辅相成,是分析思维的工具,也被用于分析学科逻辑。这本书将所有学科看作该学科专业批判性思考者思考的历史结晶,而任何学科的思考结晶都能够通过这八个要素进行解析,具体的解析办法是就这八个要素对每个学科进行追问式探究。第8章对生物学、生态学、航空航天工程学、电器工程学、历史学、生物化学这6个学科的逻辑进行了集中探索。第7章和第13章也集中应用了推理的要素的框架,解决学习问题和甄别媒体偏见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并不负责提供各学科的标准逻辑,而是提倡通过追问各学科推理的要素去探索其逻辑。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教师,都可以自己或带领学生使用这八个要素的框架,尝试分析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各学科或大学的各门专业课程,通过独立思考与学科和课程深入对话,为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打好基础。
这个探索学科逻辑的批判性思维框架至少还顺带解决了另一个难题:批判性思维如何作用于人文、艺术等不以逻辑论证为主要特点的学科。由于推理的八个要素并不归属任何硬核的形式逻辑框架,只是用来探索学科逻辑的分析性工具,所以对人文、艺术等不以逻辑论证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同等适用。例如,无论关于天文学还是音乐艺术,我们都可以对它们的“目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信息、推论、概念、蕴含、假设”进行提问式探索,进而理解其学科逻辑。
3.理智的标准:批判性思维水平测试的未来前景
批判性思维的水平测试也是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尽管这本书没有提供完整的思维水平测评方案,但它提出的理智的标准足以满足日常的思维检验和评价需要。清晰性、精确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充分性、逻辑性、公正性、广度和深度这十个标准在这本书中通常用于检验八个推理的要素,两者相搭配,理论上可以生成八十个基本问题,如“目的是否清晰”“推论的逻辑是否正确”“概念表述是否准确”“信息与问题的相关性程度如何”等。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十个标准还可以用来指导确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年级进阶,判断学生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发展状态,以及指导日常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和学习活动评价等。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活动⸺对论证(如新闻中的)的分析、评价和改进,也需要参考这十个标准。此书的第6章、第9章、第14章和第15章集中讨论了这十个标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在将这十个标准应用于各级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衍生和创造出更多具体的评价指标、方法和测试题。这些具体指标、方法和测试题汇聚、融合到一起,终将解决批判性思维水平测试的难题。
4.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思考、感受和需求的辩证关系
如果说以上三点主要体现了这本书在教育方面的读者价值,那么对批判性思维障碍的独到见解则代表了该书在心理方面的读者价值,该价值广泛体现在该书的第2章、第3章、第10章、第12章、第17章、第18章和第19章。
许多批判性思维图书对人的感受和需求讨论得较少,或将感受和需求划在批判性思维研究领域之外。而《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则把思维看作一个心智整体,包含思考、感受和需求三部分。在该书的绪论中,作者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思考思维的艺术”。作者主张,在分析、评价和改进我们对思维的认知时,还要注意把握思考、感受和需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受和需求可能成为公正的批判性思考的普遍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和社群中心主义(从有利于思考者自己所在社会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公正的批判性思考能够纠正错误的感觉,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中心主义和社群中心主义具有强大的心理结构:自我感受和需求的背后存在思维的合理化支撑,合理化思维的背后又有更深层次的自我感受和需求的支持……如此层层叠叠,力量之大,难以克服。因此,批判思考者不仅应该探究表层的认知活动,还应深入理解自己心智中思考、感受和需求三个方面层层叠叠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考思维的艺术”似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为“思考整个心智活动的艺术”。
由于只有思考者本人掌握自己心智活动的全部细节,所以思考者最有“思考思维”的资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此书十分重视读者自己的反思,设计了大量的“独立思考”练习。我们可以确切感受到该书的个人心理学视角,难怪有读者评价说该书的观念与积极心理学有不少共通之处。
《批判性思维》
【美】理查德·保罗 【美】琳达·埃尔德 著
林胜强 杜国平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5月99.8元
总之,《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不落窠臼,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从教育和心理的视角阐释了批判性思维。不得不说,这样的视角选择有些冒险,因为缺乏逻辑训练和论证经验的读者可能会把批判性思维误当成另一种心灵鸡汤或积极心理学。但这种冒险也是值得的,因为它创造性地以培养思考者的理智的美德为目的,建立了以推理的要素为主体的跨学科逻辑探索框架,提供了批判性思维质量测评的构念雏形,并将对心智的整体反思置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视野之下,为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教育和心理视角对教师、学生和批判思考的自我修炼者帮助很大,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广泛传播。
尽管一些性急的读者吐槽该书篇幅较大,但它不失为一本能直接服务于教育界、风格鲜明且独树一帜的批判性思维修炼手册。
关注+星标,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 全国新书目
微博 | @全国新书目
素食的风吹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如何0基础做出营养又美味的素食餐?
国家版本馆与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开展战略合作
探月卫星都到嫦娥六号了?是时候该好好认识月球了!